2006年,默沙東的西格列汀正式上市用于糖尿病治療,這是全球首個獲批的DPP4抑制劑。彼時,盛世泰科的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余強在美國運營一家專注在應用片段化藥物研發技術提供藥物前體化合物的公司。
西格列汀上市后,余強發現這個產品與其靶點DPP4在契合度上有一定改進空間。在這個發現的驅動下,余強的公司合成很多針對該靶點的化合物,并跟西格列汀已發表的內容進行比較。這些化合物最終都體現了與西格列汀的可比性,這讓余強意識到,這可能是正確的方向、有優化的機會。
一個潛力領域中具有優化潛力的分子成為盛世泰科創立的契機。2010年,余強回國,聯合丁炬平在蘇州創立了盛世泰科。以分子設計為強項的盛世泰科,圍繞著優化的DPP4抑制劑盛格列汀,開展了與西格列汀頭對頭的臨床試驗,并進行了一系列糖尿病領域的布局。而在公司囊括糖尿病、癌癥、罕用藥仿制藥、甚至2類改良型產品的龐雜產品管線背后,支撐著把握商業機會的視野與邏輯。
進階后的盛格列汀
顯然,盛世泰科創立之初,即以優化的DPP4抑制劑作為一個重要方向。
在總共設計合成測試并優化差不多50個化合物后,盛世泰科篩選出了盛格列汀,開始進入臨床前開發階段。
余強表示,盛世泰科目標在開發出同類最優的DPP4抑制劑,所以盛格列汀整個開發過程包括臨床前研究與臨床研究一直與該領域上市最早、銷量最高的西格列汀做頭對頭對比。
“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作為糖尿病用藥,主要看重的依然是安全性和有效性兩大部分。這兩點上,盛格列汀與西格列汀具有相當的可比性,盛格列汀在部分指標中還體現出一定的優勢。”余強告訴研發客。
在安全性方面,臨床前研究數據和臨床研究數據均顯示,相較西格列汀,盛格列汀具有更好的安全性,盛格列汀副反應與空白對照差不多,基本是與靶點相關的一些副反應,沒有發生關節痛這類西格列汀具有的副反應。副反應發生的百分比方面,盛格列汀與西格列汀均無嚴重副反應(SAE),AE的百分比上盛格列汀更低一些。
在有效性方面,Ⅰ期頭對頭臨床研究顯示,50mg的盛格列汀即可達到西格列汀獲批劑量100mg同樣的血糖控制水平,并且具備比西格列汀更長的藥物半衰期。以50mg作為盛格列汀的最終劑量,意味著產品具有更大的安全窗口、更低的副反應、更低的成本。
盛格列汀于2016年完成臨床前研究,2018年初正式進入臨床階段,目前正在開展Ⅲ期臨床。其中較為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11月,盛格列汀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批復,豁免Ⅱ期臨床直接進入Ⅲ期試驗。這也是產品臨床進展較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余強介紹,想要達成Ⅱ期臨床的豁免需要前期更詳實的設計與數據。首先,盛格列汀的Ⅰ期臨床入組194例受試者,納入病例數較多,可以獲得更充分的數據,更完善地考察產品安全性;第二,在Ⅰ期臨床即引入西格列汀開展頭對頭的研究,并且設立了健康人和患者兩個隊列,更具備說服力;最后,盛世泰科與北京協和醫院江冀教授合作,借助江冀教授的定量藥理學技術平臺,結合盛格列汀的Ⅰ期臨床數據,模擬了開展Ⅱ期臨床研究的給藥時間、藥量以及給藥后患者的血糖控制和安全性。
經過這一系列的準備,盛世泰科將Ⅰ期數據和Ⅱ期模擬數據一起遞交到CDE,CDE兩個部門(藥效與安全性、藥代動力學)綜合評審后,免開專家見面會,批準產品可免除II期臨床,直接進入Ⅲ期臨床。
按照藥監局有效性相關研究需開展半年、安全性研究需開展1年的要求,盛世泰科制定了產品的Ⅲ期臨床方案:盛格列汀開展了兩個臨床Ⅲ期研究,分別為單藥和聯合二甲雙胍,正在全國120多家醫院中推動,預計將納入共 1000名左右患者。兩個Ⅲ期研究將互相借鑒一些空白樣,高劑量組來考察最后的安全性,尋求創新且節約的臨床方案。目前,該Ⅲ期臨床已完成部分患者入組。
據了解,盛格列汀的Ⅲ期臨床計劃在2022年中旬完成,有望在當年7月,遞交新藥上市申請(NDA)。
以DPP4為核心的糖尿病治療隊列
2型糖尿病治療方式與糖尿病本身進程相關,通常從控制飲食、加強運動開始,之后首選一線口服藥物二甲雙胍,隨后可單獨應用DPP4抑制劑,疾病繼續發展,可以考慮DPP4抑制劑與二甲雙胍或SGLT-2抑制劑二聯或三聯應用;再發展則考慮注射GLP-1受體激動劑或胰島素。
可以看出,DPP4抑制劑是糖尿病治療中相當重要的一環。Evaluate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糖尿病藥物治療市場達到了461億美元規模,其中DPP-4抑制劑及復方全球銷售額達134.38億美元,占據了總規模的29.28%。依據默沙東年報信息,最暢銷的西格列汀及其聯合二甲雙胍的復合制劑2019年銷售額即達55.2億美元。
正因DPP4抑制劑的重要性和市場潛力,盛世泰科在糖尿病治療領域的布局也主要圍繞DPP4抑制劑盛格列汀進行。據余強介紹,公司管線上現有一款盛格列汀聯合二甲雙胍的復方產品,處于臨床前研究階段。未來也有可能開發聯合SGLT-2抑制劑的復方產品,或者盛格列汀+SGLT-2抑制劑+二甲雙胍的三聯復方產品。另外,公司還計劃引入一款口服的GLP-1受體激動劑,預計明年可開展臨床前研究。而這一布局基本覆蓋了糖尿病口服藥物的各個靶點方向。
目前,默沙東的西格列汀、武田的阿格列汀、勃林格殷格翰的利格列汀、阿斯利康的沙格列汀、諾華的維格列汀這5款單方DPP4抑制劑均已進入中國市場,另有西格列汀二甲雙胍片、二甲雙胍維格列汀片、利格列汀二甲雙胍片、沙格列汀二甲雙胍緩釋片共4款復方產品已在中國獲批上市。國內也陸續有仿制產品上市。2017年,5個原研單方DPP4抑制劑均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進入醫保后,幾款產品銷售均有較大幅度增長。
當被問到如何看待市場上激烈的競爭,在競爭中盛格列汀又將采用怎樣的商業化策略時,余強表示,一方面,5款原研產品在國內銷售情況有別,主要的競爭對手集中在2、3款產品,其中西格列汀銷量最高,盛格列汀相較西格列汀劑量小,成本低,掌握更多降價的主動權;另一方面,盛格列汀的Ⅲ期臨床選擇在全國120多家臨床中心開展,前期打好醫生認知度方面的基礎,等于建立起良好的 推廣基礎。
在癌癥領域繼續發揮分子設計優勢
除了進度較快的盛格列汀,盛世泰科也利用其“集成化藥物研發技術平臺”加速在腫瘤創新藥方面的布局。
在國內新藥研發市場中,癌癥與糖尿病大約占據了90%的比例,其中癌癥的比例更高達70%。擁有相當可觀的市場是盛世泰科關注癌癥、布局癌癥的重要原因之一。
創新藥企扎堆的癌癥治療領域中,盛世泰科秉持怎樣的策略和競爭力值得考校。
在余強看來,小分子化藥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分子的設計上,藥效、安全性等均與分子設計息息相關。而盛世泰科的核心團隊由4人組成,均來自非常擅長分子設計的北大化學系。因此,公司在癌癥產品管線的布局上,是發揮自身團隊對分子有更深刻理解力的優勢,以設計更好的分子作為出發點。
具體開發產品的選擇上,盛世泰科則遵循幾個原則:進入的靶點領域是已經有產品上市或已有產品在研發的,因為first in class類產品風險較高,公司也曾有過早期靶點開發的滑鐵盧;考慮到腫瘤治療小分子很難與PD-1/L1等抗體競爭,所以公司重點關注腫瘤免疫抗體難以發揮效力的突變類型,同時發掘可以和抗體聯合治療的可能性;產品分子有改進的空間,并以盛格列汀作為改進的標準。
目前,盛世泰科腫瘤管線中已有3個產品確定了臨床候選化合物(PCC),其中2個在寫專利,1個已完成專利申報,均計劃盡快啟動正式的臨床前研究。今年4月,盛世泰科又與云軒醫藥合作,獲得云軒醫藥一款處于臨床前階段的趨化因子受體4型(CXCR4)拮抗劑的全球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益,該產品可用于腫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等治療。
多元管線下的商業視野
事實上,盛世泰科的產品管線不僅包括糖尿病和腫瘤領域的創新藥物,還有罕用藥首仿產品、2類改良產品,看起來似乎有點“不務正業”。
盛世泰科創立之初,國內投資醫藥還較冷,公司首要面臨的是生存問題。為此,2015年之前,盛世泰科不得不走多線發展的路徑,包括開發中間體、3類藥,在2015年,公司還曾依靠出售3類藥阿塞納平的批件渡過資金上的難關。
除了歷史遺留的生存問題,研發策略的考量也是公司產品線多元化的原因。
余強表示,國外很多生物技術公司是由醫生或者研究者發起,這類公司多集中在較專一的研究方向。與此不同,盛世泰科非常關注在商業上的機會與可能性,因此,涉及的領域和方向就會比較多。
特立氟胺首仿藥的開發就是商業機會出發的一個典型例子。
2014年,正值冰桶挑戰引發全球對罕見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ALS)的關注,盛世泰科正式立項開發治療多發性硬化癥的特立氟胺首仿藥。由于患者人數少、市場規模小,罕用藥仿制本身在中國并不受重視,盛世泰科卻敏銳地意識到其中的機會。
2016年,公司獲得產品的臨床批件,但由于當時政策要求開展驗證性臨床,需耗費幾千萬,盛世泰科在做好技術準備后,暫時擱置了產品開發。直到2018年5月,五部委聯合發布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多發性硬化癥在名單之中,特立氟胺隨后也被納入優先審評,相應的政策利好,讓產品開發可以橋接國外臨床,也即只需開展一致性評價。在相應名單發布幾天之后,盛世泰科立刻重啟了特立氟胺項目,很快完成原料藥和制劑的工藝驗證和生產,并開始開展一致性評價。據余強介紹,NMPA要求這類產品的人體PK與原研的一致性達到80%~120%,而盛世泰科的首仿產品一致性達到了原研的98%~102%。2020年2月,NMPA受理了該產品上市申請。
目前國內僅有兩款治療多發性硬化的藥物,其中原研特立氟胺2018年獲批上市,是首款口服藥物。2019年,特立氟胺進入國家醫保。罕見病及其用藥在國內越來越受重視情況下,市場空間可見。
在2類改良產品方面的布局也有類似的契機。盛世泰科成立時引入了凍干閃釋制劑平臺,該技術可讓產品在舌下直接吸收,公司利用這個平臺開發了3類藥阿塞納平,在當時申報的7家企業中,是唯一與原研劑型完全一致的。這讓余強意識到這個技術平臺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于是決定以這一技術平臺為基礎,啟動2類改良型新藥的平臺。
不過,因為面臨生產問題,盛世泰科的2類改良型新藥平臺也一度擱淺。據了解,公司現正計劃建立制劑工廠,未來將自己生產,生產問題解決后,預計最早今年底最晚明年初就可以重啟2類改良型新藥申報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