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藥研發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創新過程,伴隨著高投入、高風險。一個新藥從發現到成功上市通常要經歷10-15年。其中,藥物臨床試驗是新藥研發過程中耗時最長(平均6-7年)、成本最高(約占總費用67%)的階段。且臨床試驗面臨諸多不確定性,有關數據顯示臨床試驗階段的藥物只有不到12%最終被批準上市。所以,正如基石藥業首席醫學官楊建新博士所說的:“創新藥企業的臨床研發能力至關重要,只有把所有潛在的適應癥在臨床試驗中做出來,才能真正挖掘產品的價值,最終贏得市場,造福廣大患者。”
基石藥業創立于2015年底,專注腫瘤免疫藥物的開發和聯合治療。目前,基石藥業已打造出包含10余款在研產品的豐富管線,其中4款已先后在海內外啟動臨床試驗。特別是基石藥業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自然全長、全人源抗PD-L1單克隆抗體CS1001已完成1期臨床爬坡試驗,注冊臨床研究已陸續開展。與此同時,基石藥業受到國內外資本的認可,2018年5月完成2.62億美元的B輪融資,加上A輪的1.5億美元,基石藥業已累計融資4.1億美元(約28.46億人民幣),并于2019年2月26日在香港成功上市,成為國內創新藥領域名副其實的“香餑餑”。
那么基石藥業在其創新藥開發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么?又是如何進行管線的差異化布局?對于未來中國臨床試驗的整體水平有怎樣的期待?我們本期的人物訪談邀請了基石藥業首席醫學官楊建新博士與大家分享他的觀點與洞見。
藥明康德:成立僅3年多時間,基石藥業已有多個產品在國內外進行臨床試驗,請問基石藥業是如何快速推進在研管線建設的?
楊建新博士:作為新藥研發企業,當然首先要有能力圍繞公司戰略進行管線布局,包括產品組合(portfolio)的戰略規劃、產品的臨床開發規劃(clinical development plan)、各適應癥的臨床試驗規劃和設計(clinical study design and protocol)等,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就是我們臨床研發的核心能力。基石藥業之所以能夠發展得這么快,就是因為我們擁有這些核心能力。
然后,我們會選擇行業領先的臨床研究服務組織和醫院進行合作,充實我們的臨床運營能力。對于臨床研究服務組織,我們會依據臨床項目質量、經驗、平臺規模、項目啟動速度、數據管理、覆蓋區域、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進行考量。對于合作醫院,我們一般選擇一線城市、既往臨床試驗經驗豐富的醫院,但是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這樣的優質資源都相對較少且競爭激烈,所以我們也與第二、第三梯隊的醫院合作。這些醫院的患者人數比較多,臨床試驗的競爭較少,但他們的臨床試驗經驗也相對比較少,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培訓和數據管理。
藥明康德:腫瘤作為醫療需求高度未滿足的領域,很多本土創新藥企業都會以腫瘤為重點布局自己的研發管線,基石藥業如何進行差異化的管理?
楊建新博士:基石藥業的整個研發和管理團隊、科學顧問以及我們的基礎、轉化及臨床研究者,形成強大的“智庫(think tank)”,實時跟蹤分析行業發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公司整體在研管線的策略,并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如果需要開發新的靶點,我們會啟動新的項目或者引進(license-in)一些產品。
▲基石藥業產品管線(圖片來源:基石藥業官網)
藥明康德:從您的實際工作中看,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楊建新博士:在新藥研發領域,尤其是腫瘤領域,任何有前景的靶點競爭都非常激烈,也就是同質化的競爭非常激烈,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還沒有臨床研究結果的新靶點,風險會比較大。此外,真正有巨大潛力的靶點還是少的,比如PD-1/PD-L1,距離發現已經十多年了。那么下一個具有顛覆性的靶點可能還要等若干年。
所以,創新藥企業的研發能力非常重要,只有盡快地把候選藥推進至臨床,并把主要適應癥快速地在臨床試驗中做出來,造福廣大患者,才能把挑戰轉變為機遇,最終贏得市場。
藥明康德:中國臨床試驗資源豐富嗎?您認為中國的臨床試驗資源是否得到了有效利用?最新的“臨床試驗默示許可公示”制度以及ICH對于中國臨床試驗的水平和效率會有怎樣的幫助?
楊建新博士:中國的臨床試驗資源和患者數量相比,明顯資源利用不足。我國患者數量大,而病人資源在臨床試驗中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現有的、合格的臨床試驗基地相對有限。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推進,允許更多有資質的醫院開展臨床試驗,那么將來整個臨床資源的開發潛力就會擴大。
我們監管部門已經對允許開展臨床試驗的醫院要求放寬了,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放寬要求,而不是放低要求,這樣就能讓更多的醫院加入臨床試驗,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培養更多的臨床試驗人才。
另外,中國加入ICH就是整個行業要與國際接軌,進行標準化操作和執行,同時也促進國際藥物在中國開展臨床試驗。因此,中國的整體臨床試驗水平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目前本土創新藥已經在中國開展很多早期試驗,ICH之后,可以有國際的早期臨床試驗在中國開展,這也會提高中國的整體臨床研究水平,擴大與優化臨床資源的利用度。
藥明康德:您剛剛提到,“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培養更多的臨床試驗人才”,是否目前國內的新藥研發人才比較稀缺?
楊建新博士:這是目前我們所遇到的最大挑戰之一。中國創新藥物的研發歷史較短,特別在早期臨床開發領域,因此國內在醫學領域有臨床開發經驗的人才比較稀缺,這其實也是中國臨床藥物開發發展的一個瓶頸。我們目前在不斷引進與培養新人方面下很大功夫,已經吸引了不少有行業知名度的優秀研發人才,同時也從國外引進一些人才。
藥明康德:未來5到10年,您認為中國新藥開發或者臨床試驗的整體水平會有怎樣的發展?
楊建新博士:中國新藥開發的廣度與深度,或者臨床試驗的整體水平,需要進一步的提升,這需要國家政策繼續的開放和支持以及中國醫藥市場的支持。如果市場不支持新藥,醫保不加大對新藥的投入,那么新藥開發就沒有后勁。投資需要有回報,所以最終還是要靠市場來推動新藥研發規模的擴大和整體水平的提高。
所以,未來5到10年,我認為能夠出現源自中國的創新藥,這些新藥不僅可以讓中國患者受益,還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惠及全球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