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署(IARC)發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預估了全球185個國家36種癌癥類型的最新發病率、死亡率情況,以及癌癥發展趨勢。根據這項最新數據,乳腺癌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而中國癌癥新發人數和癌癥死亡人數均位居全球第一。詳情:2020最新全球癌癥數據:中國年癌癥死亡人數突破300萬
近日,國家癌癥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陳萬青教授團隊在《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在線發表了的一項基于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的描述性研究。
我國癌譜正處于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癌譜過渡的階段,這無疑增加了當前癌癥防控的難度。同時,考慮我國人口基數大,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的輕量變化也會極大增加社會和個人的風險和負擔。因此,了解當前癌譜的變化,分析中國癌癥負擔的趨勢和分布,將有利于總結既往癌癥防治效果和經驗,實現更有針對性的癌癥預防和控制。
該研究分析了全球癌譜變化和中國癌癥負擔的變化概況,并將中國癌癥數據與其他地區的數據進行了比較。
研究結果顯示,2020年,女性乳腺癌首次超過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癥。總體而言,發病數排名前14位的癌種占2020年新診斷病例的近75%。按癌癥相關死亡數排序,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和結腸癌是前五順位死因。
肝癌從2018年的第三位死因上升到2020年第二位。胃癌相關死亡數在2020年減少了近1.4萬例。在14種最常見的癌癥中,乳腺癌相關死亡絕對數增加最多。
圖1 2018—2020年世界癌譜發病數(A)和死亡數(B)變化
2020年,約有49%的新發癌癥病例和58%的死亡病例發生在亞洲。中國占全球新診斷癌癥病例總數的24%,占癌癥總死亡數的30%。在GLOBOCAN2020數據庫涵蓋的185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的年齡標化發病率排名第65位(204.8/10萬),年齡標化死亡率排名第13位(129.4/10萬)。與中國相鄰的韓國和日本,其標化發病率均高于中國,但標化死亡率低于中國。中國癌癥死亡率較高。
按癌癥發病數計算,排名前五的癌癥依次為肺癌、結直腸癌、胃癌、乳腺癌、肝癌。
肺癌仍然是我國最高發的癌癥,據估計,2020年中國新增肺癌病例81萬。結直腸癌發病數超過胃癌,位居第二;乳腺癌取代肝癌成為第四順位常見癌癥。
按癌癥相關死亡數計算,排名前五的癌癥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和結直腸癌,占中國癌癥相關死亡總數近70%。從2015年到2020年,中國癌癥相關死因順位變化不大.
圖2 2015—2020年中國癌譜發病數(A)和死亡數(B)變化
從性別來看,我國男性的主要癌癥類型是肺癌,占全球男性肺癌發病數的38%;消化道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食道癌)增加了男性癌癥發病和死亡負擔,位列男性癌癥發病和死亡順位的第2到第5位,發病和死亡數占全球的41%和47%;前列腺癌的發病數排名第六(約占全球前列腺癌發病數8.16%),死亡數排名第七(約占全球前列腺癌死亡數13.61%)。
中國女性癌癥患者中,發病主要癌癥類型是乳腺癌,占全球女性乳腺癌病例的18%;消化道癌負擔也較重,發病和死亡數約占全球35%和39%;女性死于乳腺癌和宮頸癌的比例均占全球對應癌種死亡數的18%。我國甲狀腺癌分別是男性和女性的第九和第四種常見癌癥類型,均占全球甲狀腺癌新發病例的38%。癌癥相關死亡方面,肺癌是中國男女性的首要死因,占全球肺癌死亡數40%。
圖3 2020年中國癌癥發病和死亡數及全球對應癌種占比
與2020年相比,預計2040年六大洲的新發病例和死亡數將分別增加49%和62%。中國將新增癌癥病例685萬例,死亡507萬例。未來20年癌癥負擔將繼續增大。
共抗癌癥還有很長的路,在高人類發展指數的國家,可能與西化生活方式有關的肺癌、結直腸癌和女性乳腺癌占癌癥總發病數近一半,而其他消化道癌的發病和死亡負擔則相對較輕。中國的癌癥負擔變化趨勢正逐漸接近人類發展指數高的國家,但兼具發展中國家癌譜的特征。
該研究更新了對我國癌癥流行病學資料的認識,可以為中國癌癥防控政策和實踐提供數據參考,幫助更高效地應對癌癥的流行。實踐中癌癥病因預防(一級預防)如健康宣教、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等對于降低人群的總體癌癥負擔至關重要。本土研究在中國農村地區已經證明癌癥核心知識水平越高,患癌癥的風險就越低。
中國已經全面評估了各地區歸因于23種可預防致癌因素的癌癥負擔,對于各地區制定有針對的癌癥預防措施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有效的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是提高癌癥早診率和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癌癥防控關口前移和科學防治的有效手段。由中央財政支持的組織性篩查已在中國農村和城市地區實施推廣多年,將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癌癥早篩和早診策略。該研究結果將對中國推動癌癥防治行動、實施癌癥防治中長期規劃、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提供重要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