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FDA約批準了1300個新分子實體上市,基本治療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人們對創新藥的療效和安全性要求由此逐步提高,創新藥的研發難度也在日益增大,風險和成本也日趨高漲。PhRMA數據顯示,1970年時,PhRMA成員公司總處方藥銷售額為66.4億美元,平均研發投入為銷售額的9.3%,成功研發一個新藥的平均成本只有1.79億美元;而1990年時,雖然總藥品銷售額達到583.3億美元,但研發投入卻增加到14.4%,成功研發一個新藥的平均成本高達10億美元。
雖然研發成本高漲,但極高的投資回報率讓化工巨頭們為之垂涎,加之化工行業的周期性衰退,迫使他們完全轉型為制藥公司。化工巨頭的轉型,為創新藥的研發帶來了大量資本,隨著“燒錢”的新藥研發有更多錢可燒,這把“火”自然也越燒越旺。90年代以后,抗腫瘤藥的研發初露鋒芒,生物制品的市場地位也開始逐漸提高,藥品市場規模持續高速上漲,到2010年,全球藥品總銷售額首次達到8000億美元(數據來源:IMS)。市場足夠大,利潤自然也足夠多,但相應地,研發成本也水漲船高。根據PhRMA數據,如果計算失敗項目的成本,成功上市一個創新藥的成本高達26億美元,因此研發效率和研發布局逐漸成為制藥巨頭勝敗的關鍵性因素。
盡管影響研發效率的因素是多重的,研發效率也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但制藥巨頭必須持續不斷的高水平投入才能穩定銷售額規模。自2011年以來,全球top 50 跨國制藥企業的累計研發投入已經超過1.3萬億美元,平均研發投入水平高達銷售額的19%。其中羅氏是最舍得在研發上砸錢的公司,2011-2020年的累計研發投入高達1120億美元,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除了羅氏,強生、諾華和默沙東也在研發投入上非常慷慨,2011-2020年的累計研發投入均超過了900億美元。
盡管近年來,我國創新藥研發費用持續高漲,但整個行業的研發投入規模只相當于1-2個制藥巨頭的水平,而且還高度分散在上千家企業。因此,要真正實現創新藥從中國新到世界新,依然還有很多路要走。
2011-2020研發投入排名(億美元)
數據來自各公司年報整理,僅供參考
參考來源:
NMPA/CDE;
藥融云數據,www.pharnexcloud.com;
FDA/EMA/PMDA;
相關公司公開披露;
藥事縱橫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