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天境生物公司與杭州錢塘新區簽訂合作協議,公司計劃總投資約56億元建立抗體研發及產業化基地,這標志著早前一直依賴CDMO外包模式,進行項目推進的天境生物,在商業化階段也將自建工廠進行生產。
這已經不是首個依靠CDMO外包模式推進項目的國內藥企自建中試或生產基地。2017年7月,百濟神州宣布將投入22億元在廣州建設12×2000L的生產基地,2019年完成一期建設。早期其PD-1抗體tislelizumab委托至勃林格殷格翰進行商業化開發,或將成為國內首個MAH上市的生物制劑品種。2018年6月,再鼎生物在蘇州建成兩條GMP生產線,早前他們的項目外包至勃林格殷格翰進行開發生產。中裕生物將HIV抗體ibalizumab外包至藥明生物順利實現FDA上市后,在臺灣的新竹也開始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
似乎國內每個依靠CDMO的企業最終將走向自建工廠的道路,國人對建廠始終有種莫名的情節。
一面是MAH制度的利好刺激,一面又是國內自建工廠的終極宿命,對于國內如雨后春筍成長起來的大小CDMO企業們,該如何在機遇和挑戰中尋找自己的方向?
全球生物制劑CDMO現狀
近年來,特別是隨著單克隆抗體為代表的生物制劑的強勁增長,生物制藥外包服務需求量供不應求。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全球生物制劑CDMO市場總量達到118億美金,這其中藥物開發服務和藥物生產服務或各占到50%,標志著生物制劑臨床前活躍程度進一步提高。全球CDMO業務預計至2025年將達到300億美金左右,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4.3%,將逐步成為藥物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競爭也會日益激烈。
▲全球CDMO市場及未來預測(修改自Samsung biologics財報)
根據Contract Pharma及各公司財報顯示,2018年全球生物制劑CDMO服務收入排名前7位的分別為Lonza、BIbiologics、Samsung biologics、WuXibiologics、Catalent、AGCbiologics和Patheon。但是頭部效應開始逐步減緩,其它梯隊的總計營收也達到了67.7%。從全球范圍來看,CDMO業務更為分散,無論是地域還是業務類型,當然也標準著全球生物CDMO市場更為成熟。
▲2018年全球及國內CDMO市場格局(藥明生物財報)
Lonza在生物制劑CDMO領域多年維持領頭羊位置,超過25個以上的商業化生產外包業務,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超過10%市場份額的公司。雖然近年來也不斷擴大其業務能力和服務范疇,但同樣受到其他新銳CDMO業務機構的強勁沖擊。
與國外不同的是,國內生物制藥才剛剛起步,大量依靠外包機構進行早期開發,因此業務更為集中,頭部效應更為明顯。藥明生物占據75%的市場份額,其他第二梯隊及其它梯隊的業務量仍然比較有限,機遇與挑戰并存。
外包還是自主研發?
CDMO按義務類型來看,主要為客戶提供藥物的開發和生產服務,選擇外包或者自主生產的一方面需要考慮到技術難度,一方面也將考慮到開發成本。
對于早期發現及臨床前開發階段,其技術壁壘通常更高,藥企在進行外包時更多是技術的考慮,而對于成本相對沒有那么敏感。
自2012年起,藥明生物提出開放式的可及化技術平臺,賦能國內外藥物快速推進項目。這是基于,早前很多先進的技術平臺均被國外各大藥企獨自擁有,要想可及這些技術通常需要高昂的技術引進費,或者對于小的藥企,這更是難以企及的夢想。外包企業通過技術團隊的整合,建立全面先進的技術商店,給每個藥企提供更多開放式的平臺,讓藥企專注于自主創新概念的孵化,外包企業落地想法,互為合作,共贏合作。
▲全球CDMO組織服務范圍比較(藥明生物財報)
而對于后期商業化生產階段,其合規性要求更高,需要藥企擁有更全面更高的管理能力,對于人力成本及物料成本也更為敏感。
▲不同生產模式下抗體藥物生產成本(mAbs, 1:5,443-452)
早在2010年,Genentech曾對傳統大規模不銹鋼生產、小規模一次性生產和CMO外包生產模式的成本進行過討論,轉眼間十年過去了,全球生物制藥研發風起云涌,藥物研發模式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三種模式的成本討論仍在廣泛進行,比如一次性與不銹鋼生產成本考量在不同產能要求下仍然各有優勢。同時或者三者之間的邊界模糊,比如當前選擇一次性生產技術的CDMO企業也在不斷增多,相關的數據或許在已經今天已經難以適用。
但是無論怎樣,對于自主生產考慮不僅僅是成本本身,更多是質量體系的建立和維持,國外GMP體系下質量人員和生產人員的比例或達到10倍左右,這一標準國內藥企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對于國內外合規性要求不斷提高情況下,質量仍將是懸在藥企頭頂的一把利劍,自建生產體系仍需技術贏。
除了內部的戰略考量,國內自建工廠的終極宿命也來自于外部政策的刺激。近年來,蘇州、湖州、廣州、杭州和珠海等地不斷推出利好政策,吸引創新藥企落地,政企合建的策略有效減輕了藥企自主建廠的研發,而土地紅利也將為藥企帶來更多收益。另一方面,以PD-1抗體為例,未來國內抗體藥物的競爭仍將是刺刀見紅的成本競爭。而成本除了更低,只有更低,或許這也是國內藥企自建工廠終極宿命的難言之隱。
國內CDMO企業將何去何從?
面對國內前期研發階段創新藥持續升溫的熱潮,MAH制度的利好刺激,同時面對后期的階段商業化生產的成本競爭,國內CDMO趨于分散化將是必然,而CDMO藥企該為客戶提供怎樣更為優質的服務,筆者認為國內CDMO業務將呈現出以下幾個發展方向:
1.創新藥研發刺激下,外包業務將呈現碎片化
受制于國內藥企技術能力整體提升,一站式外包服務需求或將減緩。而隨著創新藥研發比例不斷提高,藥物風險將不斷增大,為了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藥企將加大前期管線數量,必然造成自身研發資源的限制,碎片化的不定時特定外包服務的需求或將進一步增強,分包形式的外包服務會將增多。
2.獨特創新技術平臺的開發將賦能項目推進
創新藥開發的背景下,意味著將改變前期粗放化發展方式至精細化發展,需要花更多功夫更好地雕琢項目,意味獨特多樣性的服務需求將進一部增加。專注連續式工藝開發、雙特異抗體及ADC藥物及制劑處方開發等平臺技術公司將獲得更多機會。早前專注于ADC藥物開發的榮昌藥業目前已不止于ADC藥物開發服務,而后全面拓寬其外包服務范圍。
3.加強合規建設及全球化視野
隨著中國加入ICH,相關藥物研發模式將全面升級改革,GMP級別的臨床前生產服務或將成為標配,而中美雙報也將成為更多藥企的選擇,服務外包商需要行業發展前端布局。
4.其他新型產業仍然值得關注
隨著細胞治療等先進療法的發展,原核及病毒平臺的生產曾一度供不應求,早前GMP級別原核外包生產線更是難找。2019年初江蘇耀海生物融資5000萬元專注于原核體系生產,和元生物則專注于病毒載體的外包生產服務,藥明生物的疫苗外包業務子公司海利生物則在前天宣布簽訂全球巨頭訂單。
筆者簡要提出的幾點或將引來爭議,只是對于剛剛起步的國內CDMO行業來說,正是需要更多的討論。早前國內超過5億年銷售額的藥物即算大品種,眾多企業折騰多年仍然在為此目標奮斗,還不如一年做幾個項目的CDMO企業盈利能力強,但隨著國內生物制藥進入收獲期,這一格局很快就要打破。
另一方面,國內藥企賺外快的CDMO業務也層出不窮,結果最后藥也沒有做好服務也沒有做好,CDMO業務核心是技術與服務相結合,沒有轉變到服務這一思想,只會在技術上來回扯皮。韓國素以軍事化生產聞名,同時深諳服務之核心,三星生物在每個項目過程中都有專門的客戶服務中心,以更好推動項目。
上海甲貝生物CEO張偉同筆者多次討論藥企的立項選擇和開發策略,共同認為藥企需要廣泛調研,提前布局,利弊權衡,充分結合現有的優勢,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道,切勿盲目發展,騎虎難下。張偉先生在中國CDMO領域工作11余年,深刻了解中國CDMO技術服務市場,他對CDMO企業發展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我們也祝愿甲貝生物開發更多新型的CDMO技術平臺,服務中國生物醫藥企業。
對于快速發展的國內生物醫藥企業來講,我們如需要空氣一樣的需要專業的外包服務機構,CDMO企業則需要從技術和服務質量全面提升。藥物研發充滿風險,作為創新藥身后的“工匠師”,CDMO外包服務或許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資源優化的方式,更多是一種藥企孤獨前行道路上的陪伴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