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隨著國際間交流的加深以及各大制藥公司的并購重組等行為,使制藥公司之間的技術轉讓項目越來越多。本文是基于筆者個人經驗的總結。
1
技術轉移定義及目標
? 技術轉移定義
制藥工業中的技術轉移被定義為‘在產品的開發及商業化過程中介于技術/工藝開發者到商業生產中的一整套程序來控制轉移相關產品工藝以及相關的書面程序,專有技術的制造過程。
Transfer of technology is defined as “a logical procedure that controls the transfer of any process together with its documentation and professional expertise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e or between manufacture sites”. It is a systematic procedure that is followed in order to pass the documented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gained during development and or commercialization to an appropriate, responsible and authorized party.
? 技術轉移目標
技術轉移目標通常是:
完成工藝性能確認以證明生產的重復性
證明接收方最后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是相似的
獲得生產和銷售方面技術轉移的批文
通過足夠多的批次,包括加工、產品、操作、和檢測,證明生產的耐受性。
符合過程中間產物和成品質量標準,工藝標準(如,pH和溫度),期望收率,法規和質量要求,以及環境、健康和安全要求。
2
技術轉移的實施內容
在藥品整個的生命周期中,即從開發,工藝放大, 產品申報, 上市, 商業化供應及其他階段中都可能涉及到TOT(Transfer of Technology), 轉移可能包含以下的類型及內容:
a)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processing, packaging and cleaning);
b) Transfer of analytical methods for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control;
c) Skills assessment and training;
d)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transfer;
e) Assessment of premises and equipment;
f) Documentation and Qual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3
技術轉移成功關鍵
技術轉移中,轉移的最大的工作量在分析方法的轉移和重現中,所以一般分析方法的轉移應在工藝轉移之前進行并完成;
技術轉移中,建議在正式轉移至擬進行商業化生產的設備場地之前先進行小批量產品的轉移
(Pilot Scale)進行產品的分析及工藝的重現; 需要進行生產重現的Pilot Scale 的具體批量,批數量以及擬用設備等可根據同接受場地商業化生產設備的差距分析的相關內容綜合制定方案;
技術轉移中所有雙方交換的信息都應被適當,完整有效的記錄,轉移正式實施前雙方應簽署建立有相關的商業合作協議以及涉及質量的質量協議等相關協議,相關的方案及技術文件應由雙方相應人員參與評估并建立;
技術轉移中,在技術轉移的方案的制定的過程中應考慮設定適當批次的工程批次,降低相應的風險。
4
技術轉移的流程及關鍵點
技術商務的需求和項目特點,BD 部門聯系并推選可能候選的RU(Receiving Unit)Candidates
SU(Sending Unit)項目方對RU 的候選方進行初步而全面的預評估,包含Regulatory, 質量系統及GMP 符合性, 商業運營及產品組合,財務等方面,評估相關風險,進入下一輪評估中;
選取最終的幾個候選方進行進一步篩選,同時進行商業合作條款的框架協議談判,確定最終的商業模式;同時質量和法規團隊對相關公司進行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以及質量的現場審計;
綜合BD,質量,RA以及PM 團隊的相關所有信息,綜合評估選定最終的產品承接方,簽訂必要的協議,如商務合作協議以及質量協議等;
建立產品或者該項目的項目管理團隊和SU/RU 的各部門承接團隊及負責人,建立產品轉移的工作項目和項目管理方案;
進行SU 及RU 質量關于擬轉移產品及技術的 GAP Analysis (差距分析),制定技術轉移方案;
項目實施及管理;
項目轉移完成,整理相關技術,確保實施過程中的符合性及相關數據的完整及準確性;
進行相關法規申報并進入產品的生命周期管理中;
5
技術轉移中的差距分析
技術轉移中的差距分析:
差距分析包含對SU 及 RU 之前的差異進行全面的記錄,分類,評估分析,并基于變更(Change Control) 的概念及要求對相關差異進行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基于相關風險提出相應的控制策略(Control Strategy)和最終體現在TOT Protocol 方案及各自相關議題的方案中(如質量標準,驗證方案,分析方法等)。
具體可以分為:
? 物料供應商及產品質量標準以及分析方法的差異評估;
? 廠房設備設施的差異進行評估;
? 產品制造過程,工藝參數的差異進行評估;
? 產品批量,包裝系統以及其他差異進行分析;
差距分析實施工具
? 風險評估及管理,知識管理(ICH Q9);
? 已建立的產品的工藝參數,QTPP, CQA,CPP 等;
? 關于產品特性(Nature)的相關信息及性質;
? GMP 實施工具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基于科學的,系統的研究方法;
? 其他相關需要的科學原理及知識,尤其是基于化學工藝及工業涉及的基礎知識,包含有機合成化學,無機化學,化工熱力學及物理化學等基礎知識;
? ICH Q11(Guideline on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e of drug substance)/ICH Q1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6
技術轉移中的項目管理
PM 管理團隊(人)是協調推進整體項目進展并使得項目取得成功的關鍵:
PM 的管理團隊應能建立全面明確的項目分工跟蹤項目,合理的協調各方面團隊調配資源,建立合理的項目實施時間點并能對相關項目的動態進行把控;
項目管理的目標是完成既定的項目節點,技術背景(API及制劑)及良好的溝通能力并保證項目穩定推進并取得最終成功;
項目管理團隊應具有調配相關資源或影響影響的決策者調配相關資源來保證項目的實施;
每一次會議的主題明確(Agenda), 會議紀要及會議跟進事項和相應變更的時間點要及時更新并告知所有的相關部門。
項目管理應具備使用相關軟件工具,如MS
Project, 甘特圖, Excel,Presentation 等基本能力。
? 項目轉移中所需的功能部門及職能參考
? 項目轉移中SURU職能分配
(來源:PDA 2014 technical Report No.65)
7
技術轉移中涉及的文件
項目計劃(包括項目管理文件、工具、工作分解結構、責任分配矩陣、甘特圖)
技術轉移方案
技術轉移報告
責任小組必須規范地傳遞和執行對象技術,比如生產設施、是否根據預定的標準,比如工藝,中間體和成品標準。
工藝轉移相關文件,具體為
批記錄
計劃的物料清單
項目標準及其評價
穩定性概述
列出潛在雜質和降解物,及其常見標準
起始物料和MSDS
分析相關文件
原料藥和輔料DMF
微生物負載測試確認
溶解度情況
工藝流程圖、提供合成、路線、形態、技術、設備、臨床測試、產品組成的選擇依據。
供應商的確認
培訓方案
工藝驗證報告和主計劃
清潔驗證方案和報告
項目實施計劃
對工藝和檢驗開展的風險評估
項目進行期間產生的文件以及相關技術文件(例如:實際經驗)應該由RU收集歸檔。所有轉移相關文件應當整理打包,為批準檢查做好準備。RU應該對該文件包熟知,根據該文件包衍生自己的工藝和驗證文件。必須由RU內部程序規范文件處理和歸檔,并由工廠QA日常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