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并不可怕,害怕失敗才真正可怕,我們只有從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
電影《中國合伙人》中,大學教師成東青正是因為相信這句話,被學校除名成為“失敗者”之后,從失敗中尋求經驗,創辦英語補習班,憑借其獨特的自嘲教學法,最終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
現實生活中,像成東青這樣從教師成為企業家的人,不在少數,胡柏藩就是其中一位。
從鄉村老師到「世界維生素巨頭」掌門人;從10萬元起家,到創辦市值850億企業新和成,胡柏藩在經歷臨危受命、力挽狂瀾之后,終成“中國維生素一哥”。
胡柏藩
校辦小廠起步
1962年,胡柏藩出生于浙江新昌。十多年后,高考的春風吹進山村鄉野,新昌農家學子胡柏藩考上浙江省紹興師范專科學院化學系,從此跳出農門。
秉持“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畢業之后的胡柏藩進入了新昌一所鄉村職業中學當化學老師,準備邊工作邊考研。
當時,他所任教的職業中學,面臨著經濟的困境,校長有了校辦工廠的想法,“就想著賺點錢,補充辦學經費”。
1989年,在眾多教師的支持下,胡柏藩成為校辦工廠“新昌縣有機化工廠”的主要負責人,拿到學校老師湊的10萬創業啟動資金,擔起創業重任。
既然是化學老師出身,胡柏藩決定從自己擅長的化學領域開始,他將下腳料、用過的溶劑重新做實驗分離,做成工業酒精賣出去,僅1年,胡柏藩就賺了10萬。
打破國際壟斷
胡柏藩的廠子起步之后,他決定去大城市的工廠學習經驗。
其中一位廠長的話,胡柏藩觸動很大。對方表示,自己1噸產品就有100萬元利潤,而胡柏藩的廠子一年產值40萬才10萬利潤。
胡柏藩明白,要想廠子大步往前邁,必須做附加值高的創新產品,一定要創新。
彼時,國內抗生素原料藥氟哌酸中間體“乙氧甲叉”市場空白,基本依賴國外進口產品。在瞄準這一市場之后,胡柏藩和團隊一頭扎進實驗室,開始做創新研發。
1991年,無數次失敗的實驗之后,胡柏藩和團隊做出了國產版乙氧甲叉,成為企業的第一只國家級新產品,大大降低了乙氧甲叉的價格,廠子的年產值突破1千萬,依靠科研創新推動企業發展的基因開始深深融入新和成人血液。
同時,“新昌縣有機化工廠”更名為“新昌縣合成化工廠”。
技術創新帶動產品創新
在嘗到了創新甜頭之后,胡柏藩明白,要想企業融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必須不斷研發創新類產品,他決定在原料藥領域高歌猛進,以創新技術帶動創新產品。
在瞄準中國維生素E的生產原料長期依靠進口,而且價格十分昂貴,胡柏藩決定投入資金和人力研發。
1993年,新產品“三甲基氫醌”試制成功,打破了維生素E主要原料國外壟斷的局面,公司產值躍上億元臺階。
1996年,胡柏藩帶領團隊成功研發異植物醇這一國家級新產品。從此結束了我國化學合成維生素E所需主要原料長期依靠進口的歷史。
之后,胡柏藩的維生素E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60%,為降低中國醫藥行業的制造成本做出了貢獻,并成為世界維生素領域舉足輕重的生產企業。
1999年,公司設立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集團產業板塊精細化工領域的主要產業公司。
集團化精細運作
之后,胡柏藩帶領著新和成開始了集團化運作的產業之路:
1999年,新和成投資3.52億,建立塔山工業園;并于同年開始進入教育領域,投資紹興越秀外國語職業學院;
2001年,胡柏藩投資設立安徽新和成皖南藥業有限公司;投資設立紹興越秀教育發展有限公司,下轄紹興越秀外國語職業學院;
2002年,新和成投資設立新昌縣合成創業房地產有限公司,正式進入房地產領域……
2004年,新和成成功登陸資本市場,成為國內中小板塊第一股。
與此同時,胡柏藩并沒有放棄創新的道路:
2002年,新產品“生物素”研發成功,成功拓展了新和成維生素品種;
2005年,新產品“蝦青素”試制成功,并實現合成原料藥到制劑的大生產,成為國內第一家蝦青素工業生產企業等等;
2006年,新產品“檸檬醛”研發成功,成為國內第一家、世界第三家能夠實現大規模生產的企業……
新和成先后培育了30多個單項糖心少女VLOG冠軍,成長為全球四大維生素生產企業之一。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胡柏藩帶領的新和成已經成功進入精細化工、醫藥健康、新材料、機械、地產、教育等六大領域,成為綜合性多元化集團。
教師出身的胡柏藩,已成功蛻變為一名企業家。
對于當老師的那段經歷,胡柏藩坦言:正是擁有教師的職業素養,才使得自己擁有對理想無窮的追求和動力。
參考來源:
360百科--《中國合伙人》
//baike.so.com/doc/5333598-5569034.html
胡柏藩: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話,我可能還在村里教書
//mrw.so/63ROCS
新和成集團官網--發展歷程
//www.cnhugroup.com/about.aspx?k1=2&k2=3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藥智網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