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工作已開展2.5年多,隨著各品種陸續完成藥學研究二次開發(原有產品體外溶出行為與原研藥不一致)、使得今年成為“生物等效性(BE)試驗高峰年”。由于該試驗動輒三~五百萬元的投入(已是全世界最貴),造成一致性評價步入“深水區”—— 通過了,各方皆大歡喜,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甚至都可為公司的IPO添磚加瓦、加重籌碼;失敗了、則垂頭喪氣、丟盔卸甲,因為不僅幾百萬資金雞飛蛋打、化為烏有,更有甚者、企業老總抓心撓肝、抑郁生病。
于是乎,如何一次性通過BE試驗,成為業界研發人員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各種思路、觀點、理論如雨后春筍般紛至沓來。而在下“不忘初心” —— 仍推薦采用日本國家藥監局25年前秉承“監(監)、幫(助)、促(進)企業發展”宗旨、推出的多條溶出曲線法,其頂層設計邏輯樹如下:
第一步:購買來至少3批原研藥(如無臨近效期樣品,則需擷取1批進行3-6個月加速試驗,判斷貨架期溶出行為是否有改變)。
第二步:測得原研藥的多條特征溶出曲線,即所謂的“那幾根筋”(一定存在,就看您是否能準確測得);且批內-批間精密度在“這幾條溶出曲線上”的表現是良好的,因這才是原研藥企的“QbD內控溶出曲線”,但其是嚴格保密、不對外公開的。
第三步:深入研究處方和工藝,使小試、中試、放大(10萬片以上)各環節的仿制藥多條溶出曲線均與原研藥一致。
第四步:找一家靠譜的臨床機構 + 血樣檢測CRO公司,并委派本公司糖心少女VLOG全程監控。(在受試者的選擇上、您自行決定,呵呵~~)
第五步:靜候佳音。
國內在踐行以上思路時,目前最大的困擾之一是:制劑人員提出、有必要每條曲線都與原研藥一致嗎?能否通過體內外相關性理論(本人認為該理論虛無縹緲)或是某手段,剔除掉某些曲線,從而減輕制劑研發難度和減少研發時間,但仍可順利通過BE試驗呢?
在以上思考的驅使下,同時,由于日本藥品審評中心(PMDA)公開了所有企業《研發申報資料概述(IF文件)》,使得業界終于開始極大地關注起這“價值連城”的文獻,其中的體外多條溶出曲線比較內容更是成為焦點。通過查閱某品種迄今批準的《所有仿制藥IF文件》,我們會看到:大部分日本仿制藥公司均是遵循國家指導,努力鉆研處方工藝,盡可能地將仿制藥的溶出行為做到與原研藥一致;但也有少數未能做到條條都一致,隨后BE試驗也成功的研發案例。如此啟迪我們、是否可效仿呢?
為此,“胡不喜”同仁撰文“溶出不相似BE等效?——八一八那些藝高人膽大的日本仿制案例”在2018-04-28藥事縱橫-微信公眾號推出,就是秉承以上思路、勸導制劑研發人員:某些溶出曲線做不到與原研藥一致亦無妨,隨后BE試驗也會成功的。
文章刊出后引發關注,迄今點擊量6700+。多位同仁來電來函詢問,“謝老師、可以效仿嗎?您覺得某些溶出曲線做不到一致、BE試驗成功率還能達到您說的至少90%概率嗎?”。由此激發本人點評熱情,使得本文噴薄而出,供業界同仁參考:
案例-1 納呋拉啡軟膠囊
主成分規格2.5μg,如此小劑量,只要制劑在體內崩解、吸收就肯定沒問題,故體外研究的重點應是“在各種介質中的崩解時限與原研藥的比對研究(這在參比制劑的IF文件中有明確提示)”,而非溶出行為比對研究。
尼克藥業只是循規蹈矩地按照國家對口服固體制劑要求,“傻乎乎”地進行了溶出對比研究并寫入了申報材料,所以,我們不必在意。同時,也提醒我們“做專業一定要有大局觀”。
案例-2 舍曲林片劑
該企業是僅6.8介質/100轉條件下,仿制藥溶出行為與原研藥不一致。隨后的BE試驗之所以能夠成功,推測是因17位受試者體內恰好均呈現低pH值,而本仿制藥的1.2介質溶出行為是與原研藥一致的。
該案例還揭示出:原研藥的那幾根筋正如本人所言、均呈現“緩慢的弧度曲線”,即便是100轉條件亦如此,這就是原研制劑的精髓所在 —— 這樣的體外溶出行為昭示出任何患者服用后,臨床療效均會保持高水準,所以,高品質仿制藥的溶出行為也應如此,才能令所有人信服(相關領導、專業人士、醫生、招標人員等)。
還有,作者認為:本品Tmax≈5.5h,吸收速度慢,推測主成分主要在空腸下端及回腸吸收,故應重點關注pH6.8溶出曲線。本人認為:藥片在體內的Tmax是溶出+滲透兩因素決定的,也許藥片在酸性介質條件下溶出后,由于滲透行為較為緩慢,才導致Tmax時間如此之長,所以,體外溶出行為依然要全面考慮。
案例-3 替米沙坦-氫氯噻嗪片
溶出行為與原研藥不一致、但BE試驗依然成功的情形,當然存在,但這在日本僅是一些個案(請查閱該品種其他仿制藥溶出行為比對結果便可知曉)。
值得關注的是:這家企業的BE試驗采用了71例受試者(針對替米沙坦主成分),是該品種迄今已批準的多家仿制藥中最多的(其他企業20-59例),這與其低轉速條件下、7.5介質和水介質的溶出行為與原研藥不一致有關。
回到國內目前形勢:由于業界荒廢制劑20+年,導致該專業人才極度匱乏。所以,現今能在工業放大生產規模下、做到多條溶出曲線均與原研藥一致的“制劑高手”可謂鳳毛麟角、寥寥無幾,故眾人的“捷徑思考”也是理所當然、合情合理的。但本人建議制劑人員:不要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成長為一名制劑高手的標準就是條條曲線均做到與原研藥一致!
雖然存在“個別曲線不一致、BE試驗依然可以成功”的情形,但由于無法預知受試者體內情況,故此時屬于“專業上的賭博行為”,強烈建議:(1)該品種的制劑研發人員勇于擔當、主動擔任BE試驗受試者角色,抽自己的血;(2)到當地燒香拜佛最靈驗的廟宇去燒柱高香(公司報銷費用)、據傳這招兒特靈。這也許是目前各方均能接受的一種方式吧。
